現在的社會要求學生有世界觀, 廣濶視野, 相比在香港讀大學的學生, 有到外國升學的好像吃香一點。原因相信不外是感覺留學生見識廣一點, 有在外國生活的經驗, 英文程度好獨立能力較強等。
另外眼見新高中課程有其他困難和混亂的情況, 很多有能力的家長, 會選擇將孩子送到外國升學, 希望他們有更好的讀書生活, 及少一些讀書壓力。然而, 到外國升學又是否適合每個孩子, 每個家庭呢?
阿俊小學成績一般, 父母是文職公務員, 學識不算多, 生活都很平穩簡單, 不太曉栽培兒子。阿俊升中後成績一般, 經常漏做功課, 帶漏書, 做projects時, 找資料和組織能力較弱。因為父母是公務員, 勝在有津貼送孩子到外國讀書, 決定中四送兒子到英國留學 。
阿俊因為基礎不好, 到英國後,聽和講都十分吃力。那邊的教法不像香港那麼直接, 除教科書外, 老師會預備很多其他資料。 對於阿俊來說, 就更難捉摸和明白。在一般中學, 老師多不會像小學老師那麼細心和關顧, 也不會個別留心學生的進度和適應能力。就算住宿舍, 社監也不會多理會孩子的身心健康。阿俊就繼續追不上, 重讀, 升班勉強完成中五, 又要應付A Level.
與同學方面的關係, 阿俊亦不太順景。白人同學沒太大興趣跟中國人交往, 中國, 香港等留學生背景複雜和不同, 欺凌, 是非等問題常見, 阿俊都不容易找到交心的同學彼此支援。漸漸地, 他由肯努力, 到放棄逃避, 變成抑鬱。 花了五六年時間在外國讀書不成, 最後好像一事無成的回港。 這對他的自信心, 自我形象等造成很大傷害。
我又見過另一個個案, 爸爸是公務員, 父母學識不高, 但亦因為有津貼, 孩子從小學就送到國際學校。父母英文程度不高, 常靠親戚幫孩子看通告, 跟功課, 去家長會, 見家長等。孩子未到十歲, 跟父母就開始溝通不上, 關係也變得疏離。父母因為自卑, 亦不願參加校內外的親子活動。
我絕不是有什麼歧視, 只看到送孩子到國際學校或海外升學, 家長除了考慮經濟能力, 環境因素, 也要考慮孩子與自己的程度和質素, 否則都可能是弊多於利。
留言